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明第一路-《明末虎啸》
第(2/3)页
刘一显在一旁问道:“大人,这路要修多宽才合适呢?”
“这宽度嘛,定为可并排过六辆板车。”李啸毫不犹豫地说道。
李忠文、刘一显、常正三人皆吃了一惊。李啸设定的宽度未免太宽了吧。要知道在大明朝。基本上比较好的官道也就是并排三辆板车的宽度,只有李啸规划宽度的一半。
“大人,这样设计,可会有浪费之嫌。”常正犹豫道。
“不会,因为,接下来,本官打算让工匠改进下我军现在用的人力板车,准备将其改为用双马拉的四**车,这四**车,车身宽度可定为现在板车的2倍半大。从而更好更多地装载货物。这样,旁边再加上半个板车宽度的余量,正好是半条道路的宽度。如此一来,行走就会更宽松方便,也能更好与迎面行来的四**车互相避让。”李啸侃侃而谈。
李啸所设想的这种马车,原型是正在英国城乡四处奔驰的欧式四**车,在通行良好的道路上,一辆四**车可载八千斤货没有任何问题。
“学生明白了,大人所谋,实在是高瞻远瞩。谋划长远。忠文受教良多。”李忠文又是一番感慨。
“大人,却不知道,这明光大道多久可修好通行?”刘一显亦在旁边感慨。
李啸心下亦是沉吟,他在前世看过一些修路的资料。里面记载了有一条长30公里,但与他筹建的明光大道宽度相同的城乡二级公路,300人的施工队,修好的时间是6个月。
当然,李啸与现代的施工队来讲,有劣势也有优势。
李啸的一个优势在于。他是最高决断者,可以让下面迅速执行自已的决定。而不象后世一样,从立项,到审批,到实地考核,到起动资金到位,到发标承建,到各种施工资格审查,到沿线原有建筑拆迁,居民赔偿与安置,到各类物料备齐等等,有一系列的名目要通过,这样一来,李啸开工的时间,比现代至少要提前近两个月。
另一个优势则是,现在的李啸有丰富的人力,6000人的修路队伍堪称明朝第一,达到了美国当年修建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使用华工人数的一半。
当然,李啸的劣势便是,他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只能全凭人力与畜力。所以在个人施工效率上,远不如现代社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