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结合自己在仁川湾海战中看到的情景,现在的林逸青,对这种拥有双联装大口径主炮的铁甲巨舰,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林逸青这一次访问欧洲,是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因而首个访问的国家是意大利,在得知林逸青到访后,意大利王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翁贝托一世国王派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为特使前往迎接,在极尽款待的同时,还安排林逸青参观了意大利著名的安萨尔多造船厂,希望这位“两袖金风”的乾国使臣在订购铁甲舰时可以“适当的考虑”照顾一下意大利的船厂的生意。 但意大利人并不知道,林逸青此时已经对现在这个时候的铁甲舰有了另外的想法,那就是在海军技术没有取得新的进展之前,这种装备射速缓慢重量极大的大口径主炮的大型铁甲舰的作战效能并不象他之前想象的那么好。 利萨海战后,“口径换数量”成为主流,眼前的“勒班陀”号战列舰和乾国现役的主力舰“龙威”级铁甲舰都是这一思想的产物,但陈伟在给林逸青的信中却指出了这类军舰的不足之处,并大胆的推断“数量换口径”将取代“口径换数量”,当时林逸青并没有完全相信年轻的陈伟的断言,但仁川湾海战的经历却让林逸青不得不承认,陈伟的见解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仁川湾海战中,只有一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塔的“龙威”号虽然多次击中日舰,但因为主炮射速较慢,战果并不多,反而是140毫米副炮的战果要大得多。而且在同日舰交战中,日舰的炮弹多次击中“龙威”号的主炮台,虽然因为炮台装甲坚厚,挡住了日舰的炮弹,但弹片和日舰的速射武器却给“龙威”号的炮手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有一次主炮台被击中后,主炮虽然没有损坏,但两个炮组的炮手却全部受伤不能作战,在换下全部炮手之后,主炮才得以重新开火。敌舰一发炮弹就能够废掉两个炮组,这种情况在海战中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平定朝鲜甲申政变时,丁禹廷和张成都建议出动“开济”级或“扬武”级装甲巡洋舰对抗日舰,因为这两级装甲巡洋舰航速快,火力猛,装甲坚厚,可保必胜,对于新入役的“龙威”级铁甲舰,他们认为其主炮火力虽强,但射速过慢,且铁甲舰航速较慢,不利于机动作战。但林逸青却想检验一下“龙威”级铁甲舰的实战效能,是以坚持以“龙威”、“平远”两艘同型铁甲舰为主力前往朝鲜对日舰作战。虽然“龙威”级二舰完成了作战任务,在国内赢得了一片好评之声,但林逸青却清醒的看到了这级二等铁甲舰的不足之处,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仁川湾海战后不久,陈伟便给林逸青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修改“龙威”级后续三舰设计的想法,建议将唯一的一座双联装主炮塔取消,改为3座单装炮塔,舰首设两座耳台,各装1门单装305毫米主炮,舰尾设一座单装305毫米主炮塔,林逸青对陈伟的想法表示赞同,但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皇太后和敬亲王、纯亲王那里必要的解释,最主要的是清流言官可能借此发动的弹劾)和经费的紧张(修改设计增加一门主炮意味着需要加钱才行),还是坚持使用原来的设计,不做任何的改动。但在购建新铁甲舰的时候,可以将陈伟的新设想变为现实。 现在对于这位已经成了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巴纳贝的小弟子的年轻人,林逸青可以说非常倚重了。 林逸青的目光情不自禁的转向了正挽着一个美丽的英国少女在另一座船台下漫步的陈伟。 他已经知道了那个英国少女的名字,她叫安妮?丁尼森-戴恩科特。 最初林逸青听到“丁尼森-戴恩科特”这个名字时,还有些不太敢相信,当他得知她还有一个哥哥叫尤斯塔斯?丁尼森-戴恩科特时,可以说大吃一惊。 作为一个熟知世界海军发展史的军迷和半个bb党,对于丁尼森-戴恩科特这个名字,林逸青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在他原来的历史时空当中,丁尼森-戴恩科特(全名是尤斯塔斯?亨利?威廉?丁尼森-戴恩科特)在18岁时便师从著名造船大师里德爵士的推荐,进入阿姆斯特朗-怀特沃斯船厂实习,后来考入格林威治海军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再返回阿姆斯特朗继续从事军舰设计工作,受到该厂设计主任造船大师菲利普?瓦茨爵士的指导,后接替瓦茨成为该厂的造船主任,完成了巴西战列舰“里约热内卢”号,也就是日后以“一星期炮塔战列舰”著称的英国“阿金库尔”号战列舰,以及智利海军“托拉雷海军上将”级战列舰的设计以后,又继瓦茨成为了英国海军部造船局局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