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强弱之辨-《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第(3/3)页

    在他看来,这个人的才能和见识,比起他的哥哥来,要差得很远。

    林义哲当年访问欧洲各国时,曾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考察日记,内容十分广泛,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目的是让乾国官民多多了解西方,进行制度改革。而林逸青这次来欧洲的目的,听说就只是单纯为了订购军舰和大炮。

    也许,自己和这个人的会面,注定不会象和林义哲会面那样的令人愉快和放松。

    当年林义哲的那道“宫保鸡丁”,可是让他一直回味到现在的。

    可惜,这位可敬的对手,和凯瑟琳一样(凯瑟琳于9075年因病去世),都已经不在人间了……

    想到这里,俾斯麦莫名的又感到有些伤感。

    林义哲一直想要给乾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并且不懈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他没有能够看到乾国的大舰队出现,便匆匆离世了。而他的兄弟,也许是为了要完成兄长的遗愿,才这么努力的跑到欧洲来买船买炮吧。

    俾斯麦能够理解林氏兄弟的心愿,但对于一支大海军会给乾国带来什么,他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俾斯麦看来,乾国和德国存在着一样的问题——强敌环绕的地理位置:北面和西面有俄国,东面有日本,南面有英法,处于一种“被包围”的状态。

    德国因为地理位置不良,既不可能肆无忌惮地追求霸主地位——那将重蹈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覆辙——也不可能在没有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情况下,突然跳到海外去建立某种“世界帝国”。在欧洲的相对优势是最可取、风险也最低的:当时的世界体系基本以欧洲为中心,只要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不可替代,它完全不必去新建一个有形的“世界帝国”就可以成为无形的第一等大国。德国统一之际的欧洲格局,在拿破仑战争后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时代,英法俄普奥五强在大陆上的力量分布趋于均衡,这种均衡使得各国更倾向于以协调而不是冲突的方式来解决利益分歧,欧洲也得以保持总体和平超过半世纪之久。然而,德国在其他列强没来得及作出反应之前就完成了统一。现在,中欧核心区域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口总量、经济潜力和军事实力高达周边其他国家两倍的“巨型中等强国”,颠覆了多极格局,也造成了欧洲体系的重新洗牌。

    作为新国家的缔造者和德国外交路线的制订人,俾斯麦窥见了统一带来的震荡:在五强势力均衡的年代,各国更重视彼此的动机。但因为德国现在已经拥有了高出周边国家一截的工业能力和陆上军力,其他国家关注的重点将是这种硬实力可能给自己造成的危害。无论德国怎样韬光养晦、做出善意表态,它都不可能回到以前“闷声大发财”的状态了。而德国本身的地理位置相当不利——它的世仇和主要安全威胁法国盘踞在卧榻之侧,英国和俄国两个侧翼大国则有机会从东西两侧包围中欧,使柏林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正因为德国的权势基值是如此惊人、地理位置又极其敏感,俾斯麦从一开始就不把攫取欧陆霸主地位作为目标。他的行动依据是:与漫无目的的“称霸”相比,德国更应当担心自己“被包围”。柏林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其他国家高度关注,一旦被认定威胁到了普遍安全,从北海到乌拉尔山都将是它的敌人。但除去法国与德国的仇恨难于化解外,德国和英奥俄这三国是存在利益交集的,只要在这三个国家中争取到至少两国的友谊,柏林在五强中就属于多数派,即使爆发战争也不会吃亏。但英俄、俄奥甚至小一点的意大利之间本身也存在复杂的利益纠葛,德国很难把它们拉进一个协调一致的阵线。有鉴于此,俾斯麦提出了一个概念——“诚实的经纪人”(honestbroker)。简单地说就是德国不为自己索取领土和安全利益,但热心为其他国家充当仲裁者和中间人,使这些国家对德国产生信任甚至依赖。这样一来,欧洲任何大的领土变更或安全事务都需要德国参与协调,那么以德国为敌的大国联盟也就永远不可能出现了。

    为此俾斯麦精心构筑了一系列由精心编织的利益链组成的网络。对奥匈,德国与之结盟、但约束其行动,使维也纳不至于因自行其是而把柏林推向俄国的对立面。(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