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这种情况,随着西征之胜利,已被彻底打破。且不说李信等将领增地数顷、数十顷。仅参战之三十万人,每人平均一级爵位嘉奖,便需三千万亩土地!” 易华伟提高了声音,神色严肃。 胡亥面露惊色,群臣也纷纷咋舌。 “仅靠开荒已难以为继。为安抚有功将士,只能另寻他法。” “第二个办法,在原五国故地之郡大力打击贵族豪贵,夺其土地,让秦军将士移民占有,但始皇陛下此前未曾如此行事,臣亦不敢擅作主张。始皇陛下虽迁部份豪贵至关中以便监控,然并未夺其土地,而是默认了秦军进入前之土地占有情况。令各地百姓将自身所拥有之土地向县令、啬夫申报,即自实田。除那些反抗大军之豪贵土地收为公田外,其余百姓民田,官府并未侵夺……” 胡亥微微点头。 大秦吞并六国之初,若在矛盾尖锐之五国故地行此夺田之举,无异于火上浇油。百姓虽可坐视国家社稷更替、王侯倒台,但若是动其土地,便会视大秦为仇敌。哪怕是平日老实巴交之农夫,亦会扛着农具反抗。 “第三个办法,开疆辟土,于蛮夷戎狄之土地上开辟新郡县、新田地,以此作为对将士之封赏…” “哼!” 一位武将冷哼一声:“那西域偏远之地,如何能与中原相比,这岂是封赏,分明是贬斥!” 其他武将也纷纷附和,群情激愤。 胡亥眉头紧皱,陷入沉思,群臣也议论纷纷,整个朝堂一片嘈杂。 “咳咳!”易华伟轻咳一声,这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中格外清晰。缓缓环顾四周,目光如炬,殿下群臣被他的目光扫过,皆心生敬畏,顿时闭口不言,朝堂中一片安静,只余众人的呼吸声。 易华伟上前一步,朗声道:“诸君可曾想过,若无大秦先祖在西陲不辞辛劳地苦耕经营,那片土地至今恐怕依旧是戎狄纵横之所。那是怎样的艰辛?先辈们一锹一锄开垦荒地,抵御戎狄侵袭,方有今日大秦西陲之安稳。” 易华伟稍作停顿,又道:“楚人先祖亦是如此,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才使得江汉之地有了生机。想当年吴起改革,令楚国贵族迁移至边地,那些贵族满心不愿,楚悼王在世时尚能压制,待悼王死后,他们群起而攻之,吴起虽让不少贵族与之同归于尽,但楚国变法也因此半途夭折。那些逃过一劫的贵族欢天喜地地跑回江陵,继续他们的奢靡生活。于是,百多年过去,如今的楚江南地,依旧是那般荒芜落后。” 易华伟微微皱眉:“诸君,哪个时代的变革没有牺牲者呢?若人人都贪恋家乡的安稳,不愿前往边地开疆拓土,华夏如今的地域,恐怕仍只是中原那小小的一片。我们怎能因一时之安逸,而忘却先辈之付出,放弃拓展大秦之疆土?” 胡亥微微点头,似有所悟,群臣也陷入沉思,有的武将眉头紧锁,有的文臣眼神闪烁,都在权衡易华伟话语中的利弊。 “其实,依照目前的情况,田地的问题主要不在于田亩。” 易华伟恭敬地朝着胡亥一拜,而后面向群臣,开口道: “我大秦引进了几种新的作物,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些作物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在部分郡县试种,其产量之高,超乎想象。就拿土豆来说,即便种植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其亩产也能达到数十石,红薯、玉米亦是如此。若将这些作物推广开来,以当前的耕地面积计算,养活三亿人口并非难事。经过这一年的摸索,种植之法已渐趋成熟,产量也稳定下来。然而,即便粮食产量有望大幅增加,可我大秦的危机并未解除,如若放任下去,我大秦便会有倾覆之险。” “赵大人危言耸听了!” 这时,姚贾站出一步,先朝易华伟拱了拱手,方质疑道:“赵大人,既有如此高产之物,能养活更多人口,又何来危机一说?还有倾覆之险?如今我大秦执锐百万,天下鄢有我大秦之敌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大秦如今虽无外敌环伺,边疆安宁,但内忧却如附骨之疽,正一点点啃噬我大秦的根基。” 易华伟嘴角微微上扬,看向姚贾,开口道:“李大人有所不知,田地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土地兼并问题却愈发严重。目前,全国耕地约三亿亩,人口约三千万,看似按五人一户、一户百亩的标准分配是足够的。但实际上,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勋臣手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