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魄力-《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2/3)页

    随后,他出面打圆场道:“陛下旨意,未必没有道理。刘泽清,左良玉之流,明为官军,实和贼寇又有何两样?杀良冒功,劫掠地方,无视上官节制,无论哪样,都对朝廷有很大的危害!”

    这种事情,除了几个心腹之外,自然不可能被外人知道。

    崇祯皇帝在方正化的陪同下,从后帐转出,坐上主位。

    说到这里,他似乎是更理解了皇帝的做法,便恳切地说道:“明旨天下,虽有一时之痛,却利于久远。陛下能有此决心,我等该支持才对!”

    倒是一直不说话的周遇吉,此时皱着眉头说道:“末将以为,李贼大军是要让我军放弃天险,且拉长粮草补给线,再和我军决战!”

    他舅便是祖大寿了,此时已经投降满清,并且还奉皇太极旨意给吴三桂写过几次书信,用高官厚禄利诱他归降满清。

    然而,太子朱慈任凭他们怎么说,就是没有一点同意的表现,反而到了后来,便问他们道:“是你们大还是我父皇大?孤是听你们的还是听我父皇的?”

    李自成军队的追赃助饷,左良玉等人劫掠地方,他们的对象肯定都是地方乡绅,只有这些人才有钱有粮。这些人被干掉了,那就都是无主之田了。回头崇祯皇帝领兵打过去,就能轻松解决土地分配问题。

    听到这话,郭云龙等人也是傻眼了。

    因为退入关内的话,吴三桂这支关宁军就要听朝廷的了,没法再拥兵自重,这是他肯定不愿意的。

    “朝廷当使驱狼吞虎之策,方为上策啊!”

    “……”

    结果,他的所有心思,都被崇祯皇帝看破,直接点明了。

    关宁军这些人,对满清那边的情况,自然是有所了解的。知道皇帝说这话,还真是事实。

    如果是崇祯皇帝出京之前给吴三桂,他也不一定会听话。哪怕他最亲的家人都在京师,也是一样。因为他知道,朝廷根本没法承受把山海关交给满清的后果。

    杨坤虽然不说话,却是在点头,认为有这种可能性。

    要让关宁军去和建虏决战,那肯定不干。手中的军队拼没了就没了!

    为此,辽东巡抚黎玉田到任后,在崇祯十五年年底就提出,关外已经没有守的价值,退守山海关为好。但是,这个提议压根就没起什么水花。

    要是以前,多少都要粉饰下太平,至少不能说得那么不堪。可如今皇帝已经领军出征地方上,岂会不知道外面情况如何,因此,实话实说便可,没有粉饰太平的必要了。

    他的这份密旨,如果早一个月给吴三桂的话,吴三桂肯定不会听话。就以前的崇祯皇帝,要真有能力处罚吴三桂,那松锦之战后论罪就该罚吴三桂的,结果为了安抚吴三桂,反而给他升了官。

    已经从阳和到达这里的魏师贞,也同样很积极,出列奏道:“陛下,我军可兵分两路,一路出雁门关向南追击贼军,另外一路出宁武关,过宁化所,静乐,直插太原西部!”

    在诸将见礼之后,他便严肃地宣布道:“李自成大军从代州撤走了,目前消息,是往南退。夜不收前探消息,甚至发现连忻州之敌都有退兵的迹象!”

    只听吴三桂对他们说道:“陛下在密旨中说,让我把辽民迁入关内之后,不用担心粮草物资的供应,安心守好山海关,他对我等种种心思皆既往不咎,以后一定要听他的,再敢阳奉阴违,就算我们投靠了清国,他也终有一日会御驾亲征,攻灭清国,斩杀我们!”

    身处抗击建虏的前线,眼看着朝廷败仗一场又一场,关内还烽火遍地,以吴三桂为代表的辽东军事集团,早已学会了拥兵自重。

    说到这里,他似乎是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便举例说道:“去年孙督师和李贼的决战,便是如此。那李贼先佯装不敌,一路退至襄城,尔后筑小土城二十余座,城前一二里皆凿坑堑,其城之隙处亦然,以此固守。再派刘宗敏领骑军切断了孙督师拉长的粮道,最终打败了孙督师。”

    所以哪怕到了崇祯十七年,局势已经非常危机,上下一致认为关宁军要勤王救驾,吴三桂也是磨磨唧唧的,比刘泽清之流用更合理的理由来拖延时间,静观其变。

    因此,崇祯皇帝宁可吴三桂直接造反,或者投靠满清,局势明朗之下,反而更容易操作。

    因此,听到皇帝的话之后,贺赞当即抱拳出列,兴奋地奏道:“陛下,末将愿领本部人马追击贼军,夺回忻州、太原!”

    听到他的这些话,内阁辅臣蒋德还是皱眉说道:“那不能先暗中使人拿下刘泽清、左良玉等人,然后宣布其罪状,如此引发之危害岂不更小?”

    此时,他的心腹手下听到他的话,也都震撼于皇帝的决心,竟然连这话都说出来了,那就只能二选一,不可能再左右逢源,两头捞好处了!

    良久,杨坤不由得感慨道:“他就真不怕我们投了清国啊!”

    可是,如今把这份密旨交给吴三桂,他却是能看出,皇帝是真有这个魄力不说,更有太祖皇帝显灵的事情,皇帝已经变得和以前不一样,真具备了破罐子破摔的本钱了。
    第(2/3)页